广播 / 电视相关

什么是DRM数字广播

        世界数字无线电广播(Digital Radio Mondiale)简称DRM,是一项通用的开放式数字广播系统,旨在用于划分给世界范围内模拟声音广播各频段中的地面广播应用。该系统遵守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的频谱掩模(Spectrum Mask),因此有利于模拟广播向数字广播的顺利过渡。该系统的设计为纯数字系统,该系统设计用于车载、便携式和固定接收机。

        DRM系统是国际电信联盟(ITU)推荐的地面数字声音广播系统之一。DRM主标准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发布,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同时发布其它DRM相关标准。

        除了数字声音广播,DRM系统还提供各种不同数据业务,包括图像和电子节目指南,以及在不丢失音频的情况下动态重新安排多路复用中所含的各种业务的能力。

        DRM系统的设计出发点是用于取代现有模拟无线电广播的高质量数字无线电广播,与原有模拟广播一样使用相同的信道和频谱运行。DRM标准适用于所有广播频段,包括长波、中波、短波、调频乃至甚高频。

DRM工作频段

        30MHz以下的中、短波DRM数字声音广播保留了模拟调幅广播服务范围大的优点,并且固定、便携和移动接收都有较好的接收质量。DRM广播的带宽可扩展为18kHz或20kHz,用于提供高质量立体声声音广播,也可传送多套音频节目和数据业务。DRM系统无需重新规划频率即可实现现有中、短波调幅广播从模拟到数字的平稳过渡。发射DRM数字声音广播,只需在原有的模拟中、短波广播发射机上增加数字调制器等设备器件和修改部分电路,DRM系统这一突出优点对于我国无线电广播由模拟向数字过渡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对于投资DRM系统基础设施的播出机构、投资接收机开发和生产的制造商以及需要购买新DRM接收机的广大受众,成本价格因素极其重要。DRM是开放式系统,所有制造商和相关方都可以自由使用完整的技术标准,并可在公平的基础上设计和制造各种DRM设备。事实证明,这是确保及时向市场推出新系统和加快降低设备价格的重要机制。

电波暗战之“火龙电台”显神威

        这篇文章只是平静地记述一段历史,记录电波上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就像前辈们记述马来亚之声、火花电台、改革电台之类的文章一样。所引用的频率是过期甚至是杜撰的,内容是综合整理一些国外收听爱好者的研究成果加以编辑。所以对多数阅读者而言,也就是猎奇的见闻,看看罢了,不值得你花时间去尝试调谐了,除非你是一个偏执的喜欢猎奇的电波信号爱好者,而万一你真是这样的爱好者,那这篇文章的内容又显得太肤浅了,因为这些一定是你早已熟知的事情。

        短波爱好者有时会在频段搜索电台时发现一些专门播放中国民乐的电台,没有任何语音,就只有连续不断的民乐。记得我是02年的夏天夜晚第一次在短波频率上收听到,由于是夜间收听,里面全是唢呐声,听到时突然感觉后背发凉,这就是中外广播收听爱好者通常所说的“火龙电台”。

火龙电台部分音频录音

        非常奇怪为什么国外的爱好者喜欢把这个类型的电台起名为“Firedrake”火龙电台,字面意思是龙发怒了,在喷火!龙为啥发怒呢?

»阅读全文 (view all)

BBC中文广播告别听众

        还差55天就70岁的BBC中文广播“突然死亡”了。“这是伦敦,BBC英国广播电台”——这个从二战期间开始播了近七十年的电台中文呼号,从此彻底在电波世界里消失。

  北京时间2011年3月25日23:30,坐落于伦敦布什大厦的BBC中文播音室里挤满了中文部的员工,在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声中,他们集体谢幕。

  一些老听众表示惋惜,另一些人则说BBC中文广播“对中国一直充满敌意”,“早就该关了”。­

  在BBC中文部工作长达30年的康艺也认为早就该关掉短波广播了,不过,她的理由显然不同,她认为“国际短波广播是过时的玩意。”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BBC内部管理的混乱也使得其节目“越来越不好听”。“很难想象,1990年代末开始,有将近十年的时间,BBC中文部由一个不懂中文的人掌控管理,这简直是个笑话。”康艺说。

  北京时间2011年3月25日23:30,英国广播公司(BBC)结束了长达七十年的中文广播。位于伦敦布什大厦的播音室内,十几名编辑、记者、制作人与中文总监李文(前排中)一起和听众道别。

»阅读全文 (view all)

《丰收锣鼓》的胜利–美国之声将撤销对华播音

        美国政府部门消息人士说, 美国之音和中文广播和电视节目将会被裁撤,但是会保留中文网站。 美国之音中文部现有80多个员工, 其中约50个员工将会被裁减。

        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财政预算的一部分。有关裁减方案已递交给国会。

美国之音台标

        美国之音将会从今年10月1日开始全面停止中文短波中波以及卫星电视广播, 全面取消粤语广播,普通话广播裁员超过二分之一, 将从目前的69人裁减到31人。这将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中国广播的时代的结束。美国之音从1942年开始一直是受众最多的西方中文广播机构。根据美国广播理事会最新市场调查,美国之音中文广播在中国的广播听众超过BBC和自由亚洲电台的总和。

»阅读全文 (view all)

来自北极的收音机报告

        今年7月1日,满载着124名科学家和记者的我国"雪龙号"科学考察破冰船从上海港出发,奔赴北极,拉开了中国政府首次对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序幕。我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的随队记者,全程跟随报道了这次考察的全过程,并实现了中国记者首次极地现场直播,胜利完成了任务。

        这次北极考察以我国"雪龙号"破冰船为主要交通工具,航行70多天,行程一万多海里,除其间冰上考察之外,全部时间是在船上度过。船上生活简单、枯燥,沿途景观单调,时间一长,感觉非常压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台特意和广东东莞市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联系,提供一批高质量收音机送给考察队员,以排解旅途寂寞。对于我来说,作为一名电台记者,更要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做一次收听调查,详细了解我们中央电台的节目最远能覆盖的范围。

»阅读全文 (view all)

午夜的收音机(二)

       为听一首歌,我们围在一台老式的“红灯”牌收音机旁,守候到午夜。我们耐心等待着一个牧师喋喋不休地在讲“马太福音”,讲完之后,会有一首歌传来,就是那首让人忧伤的《橄榄树》。

  这是1980年那些寂寞日子中的一些夜晚,工作在偏僻闭塞的乡下的我们,正痴迷于港台流行歌曲。除了听“澳广”定时播放的歌曲外,我们还捕捉到一家教会电台在午夜也播放流行歌曲,这些歌曲让我们吃惊地知道,除了《战地新歌》等硬梆梆咬不动的战斗歌曲外,还有软绵绵温柔得让人心起涟漪的歌曲。我们正是处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这些歌曲迎合了我们的精神需要。当歌声响起,分过工的我们记谱的记谱,记词的记词,然后把歌整理出来,第二天就伴着吉它带准不准地唱开来,在小镇上大出风头。

»阅读全文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