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奥斯特发现电磁现象200周年特设台OZ200EM

        为纪念丹麦物理学家、化学家汉斯·奥斯特发现电磁现象200周年,丹麦特设业余电台OZ200EM将举行空中通联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呼号OZ200EM的后缀EM,是电磁现象electromagnetism的缩写。

        汉斯·奥斯特1777年8月14日出生于丹麦的兰格朗岛鲁德乔宾一个药剂师家庭。17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哥本哈根大学的免费生,学习医学和自然科学。1799年,奥斯特取得博士学位。1806年,他受聘担任哥本哈根大学教授。

        1819年上半年到1820年下半年,奥斯特一面担任电、磁学讲座的主讲,一面继续研究电、磁关系。1820年4月,在一次讲演快结束的时候,奥斯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又做了一次实验。他把一条非常细的铂导线放在一根用玻璃罩罩着的小磁针上方,接通电源的瞬间,发现磁针跳动了一下。这一跳,使有心的奥斯特喜出望外,竟激动得在讲台上摔了一跤。但是因为偏转角度很小,而且不很规则,这一跳并没有引起听众注意。以后,奥斯特花了三个月,做了许多次实验,发现磁针在电流周围都会偏转。在导线的上方和导线的下方,磁针偏转方向相反。在导体和磁针之间放置非磁性物质,比如木头、玻璃、水、松香等,不会影响磁针的偏转。

        1820年7月21日,奥斯特写成《论磁针的电流撞击实验》的论文,这篇仅用了4页纸的论文,是一篇极其简洁的实验报告。奥斯特在报告中讲述了他的实验装置和60多个实验的结果,从实验总结出:电流的作用仅存在于载流导线的周围;沿着螺纹方向垂直于导线;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可以穿过各种不同的介质;作用的强弱决定于介质,也决定于导线到磁针的距离和电流的强弱;铜和其他一些材料做的针不受电流作用;通电的环形导体相当于一个磁针,具有两个磁极,等等,从而正式向学术界宣告发现了电流磁效应。

赞助作者: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原创声明: BD6MM 原创文章,转载必须以链接形式标明出处。

本文链接: https://bd6mm.cn/blog/2020/09/special_station_oz200em_to_commemorate_the_200th_anniversary_of_osters_discovery_of_electromagnetic_phenomena.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